冯晨,男,1988年8月生,湖南娄底人。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2006级本科生。
冯晨从小就喜欢各类讲述科学家、工程师故事的书籍、各种科幻小说以及科普文章。在这些文艺作品的熏陶下,他的心底里种下了这样一颗种子: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
为了实现理想,进入大学后,他有的放矢,不仅注重课内学习,保证各科成绩,更是将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投入到了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中,三年来坚持不懈,取得了很多成绩。
竞赛活动
进入大学三年,冯晨一直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他认为在竞赛中,首先可以提高个人能力与素质;其次,通过竞赛也可以结识许多拥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可以从大家身上取长补短。
同时,冯晨也认识到,大学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竞赛,不能盲目的参与,而应该有所选择。由于他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而现代科研工作对计算机能力,数学能力和英语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他参与过的竞赛中,以计算机、数学和英语竞赛居多,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ACM程序设计竞赛
在大一下学期,冯晨在计算机学院董文永老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课上结识了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的王磊同学和电气工程学院的董志嵩同学,抱着同样的对算法和程序设计的热爱,他们跨院组队,参加了当年的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百度杯程序设计竞赛。由于之前没有任何比赛经验,他们仅获得了优秀奖。不过幸运的是,他们借此机会进入了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ACM程序设计集训队,开始了为期一年的ACM之旅。07年暑假,冯晨征得父母同意没有回家,而是呆在了酷热的武汉,参加暑期ACM集训。
那一年的暑假是对冯晨来说收获很大,在队里他们白天上午听老队员讲解算法与赛题,下午自己练习各种算法,编写代码,完成习题,晚上自己学习其他的算法与数据结构。短短2个月集训,他的程序设计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从最初只会简单的C语言语法到熟悉了各种常规数据结构与算法。更重要的是,在队里他学习到了如何通过网络迅速搜索资源,锻炼了自学能力,所谓学到了一些“渔”的技巧,这为将来的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在大二上学期,他和计算机院的刘利祥、圣赞一队,多次参加华中科大ACM校赛,中国地质大学校赛,取得了几次不错的成绩;并且在大二下学期的百度杯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ACM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得了校内第二名的好成绩。
由于ACM竞赛是三人一队合作比赛,冯晨的团队合作能力,包括与队友沟通协调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这也为他之后的数模等其他比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数学建模竞赛
如果说ACM程序设计是“求解问题”的话,那么数学建模应该更侧重于“建立描述问题的数学化模型”。所以数学建模能力对于工科员工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是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老经理陶本藻教授在一次讲座“测绘中的数学建模”中强调过的。对此冯晨一直铭记在心。
而事实上,从进校以来他就参加了校数学建模协会,十分关注这项赛事。因此,在大二下学期,他和物理学院的两位同学组队参加了华中区数学建模邀请赛。在没有专门讨论地点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寻找空余的自习教室进行讨论与研究,并彻夜修改论文,终于获得了二等奖。
之后,他又成功入选校数学建模集训队,并在大二下的暑假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集训。整整一个月他们就在训练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问题、建立模型并求解的能力。最终在2008年9月的全国老员工数学建模比赛,经过三天奋战,他们队取得了湖北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英语竞赛
刚进大学,他自告奋勇的参加了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21世纪老员工英语演讲比赛。在室友们的热心帮助下,他反复修改、背诵演讲稿,终于成功通过初赛好几百人的海选,和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长董苏扬一起代表信息学部参与全校决赛。虽然在决赛中他只拿到了优秀奖,但是那次比赛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一名刚进校的新生,就参与到这么重大的活动当中,给予了他更多的信心与勇气。他也从决赛中其他19位选手身上学习到了许多英语之外的东西,比如处事的态度与方法以及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这些学长中就包括已经获得斯坦福全奖的生命科学学院陈东和获得密歇根大学全奖的董苏扬。
在大二下学期,冯晨和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刘德雨、杨茜、方芳三位同学组队,参加了学院的英语风采大赛。作为队长,他带领全队构思才艺展示的剧本,选择电影配音片段,每天早起进行排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队取得了学院英语风采大赛的第一名,并代表学院参加了校英语风采大赛,最终获得了校初赛第一名,决赛第四名的好成绩。
冯晨认为,其实竞赛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比赛本身,更多的应该把它当成一种科研训练的工具,因为每一次竞赛都可以看作是科研活动中的一个子课题的研究过程。但是,毕竟竞赛与科研是有区别的。所以在各类竞赛的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去,尽早地开始锻炼自己的实际研究能力。
科研活动
在大一上学期对于“高中和大学学习的区别”的思考中,他得出的结论是,大学学习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多进行研究性学习,而不是像高中一样仅仅学习书本知识。在这样的思考之下,他和院里其他一些有着同样想法的同学建立起了06级的研究兴趣小组,经常在课余学习讨论并研究一些感兴趣的课内外知识。
在大一下学期,碰上学校组织申请老员工科研项目,虽然当时仅仅懂得一点编程知识,专业课的学习也不是十分深入,但是凭着对科研的热爱,他主动联系了班主任邓非老师,在邓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成功申请了“海量三维数据管理工具”这个面上项目。这次科研经历对他的锻炼是全方位的:通过填写各种申请表格,组建团队,他熟悉了作为团队负责人的职责;研究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中外文献,了解其前沿情况,这又锻炼了他查阅资源并从中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项目需要编写大量工程代码,这和以往ACM比赛是有区别的,工程代码更注重其健壮性和可实用性,从中磨练了他的代码能力……经过一年时间,他们成功完成了该项目,其成果在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软件设计大赛上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在大二下学期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专业选修课上,学院邹进贵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个实习任务:编写水准网最小独立闭合环搜索程序。冯晨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因为它需要利用图论的知识,而这正是他自己在ACM集训队已经学习过的。因此他开始查阅相关的文献,希望了解现有的方法是如何解决的。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冯晨发现了XX大学一位教师发表在《测绘通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提出了利用迭代加深搜索算法完成最小独立闭合环搜索的方法,觉得其思路很好,因此连夜编制程序实现其算法。然而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他发现其算法有很大的漏洞,由于没有考虑搜索的顺序,完全有可能导致漏解情况的发生。经过仔细的演算,冯晨提出了一个反例,证明了其算法的不稳健性。兴奋之余,他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了学术论文的形式,并交给邹老师审阅。经过几次修改,这篇文章获得了测绘技能大赛科技论文比赛二等奖,并且发表在《地理空间信息》杂志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