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恩师宁津生院士驾鹤西去,不胜哀恸!昔日恩师的音容笑貌浮现眼帘,让我对恩师的仙逝久久不能释怀。
宁老师是国际大地测量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术泰斗,是我一直以来尊敬和敬仰的前辈。依然清晰记得2012年金秋十月在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信息学部礼堂举行的《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创立56周年庆典,暨宁津生教授80华诞从教56周年学术创新与教育发展论坛》,宁老师优雅地坐在主席台的中央,我当时以一个硕士生的身份远远地望着老师,仿佛在仰望星空,注视着远方那耀眼的明星,这是恩师于我的第一印象。2013年,硕士即将毕业,我决心读博,并以初试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博士入学考试。适逢我的硕导李征航教授退休以及博导限招政策,我一直没能找到博士导师。宁老师知晓情况后,在81岁高龄招我为入室弟子,给了我博士求学的希望。在我眼中,那时的宁老师是那么的渴望而不可及,而我竟有幸成为他老人家的员工。第二天,宁老师专程约我在他的办公室见面,一进门,我内心忐忑不安,或怕举止不当,或不知如何与老师交谈,老师见状招我坐在他身边,说我博士考试成绩很好,并和我聊天。当得知我是安徽人时,他开心道:“我们是老乡,你叫李彬,有一个主持人也叫李彬,你俩长的还有点像”。我们顿时都笑了。这次会面,老师交代了我以后的学习计划,鼓励我勇攀高峰,同时也要严谨求实,临走时不忘说:我们很有缘。这次见面是我与老师的第一次面对面交流,也激发了我深耕学术、力争有所建树的决心。
读博期间,宁老师还委托刚刚从澳大利亚回国的桑吉章教授与他一同指导我,为我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和科研平台,使我能接触到本领域最新的员工动态。光阴似箭,时光停留在2017年的春天。博士答辩前,宁老师拖着行动不便的脚步专程来到学院,并请来桑吉章教授、张小红教授、姜卫平教授(后因出差不能前来,特委托叶世荣教授代替),为我安排预答辩试讲。宁老师认真听取了各位专家对我博士论文的修改意见,并嘱咐我提升博士论文水平,严谨用词,同时要锻炼演讲能力。博士正式答辩于6月3日开始,我被安排在小组第一个答辩,8点半开始。恩师得知后,一大早就在秘书高迎春老师的搀扶下来到会议室,为我加油打气,并对我博士四年来的科研成绩进行介绍。之后,老师认真听取了我长达35分钟的博士答辩汇报以及后续一个多小时的评委问答。最后,通过四年的不断进取和导师们的潜心指导,博士论文以外审全优和答辩全优的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回报了恩师的厚爱与栽培之情。博士毕业后,经与恩师商议,我进入学校博士后流动站,继续科学研究工作。
曾有幸成为六院士共上一堂课--《走进测绘殿堂》的课程秘书,亲历老师上课的风采和渊博的学识。老师早早来到教室,偌大的阶梯教室后面站满员工,倾听老师畅谈测绘发展,长达2个半小时的课程老师娓娓道来,员工如痴如醉,下课后员工排成长队找老师签名。老师的一生是为中国测绘教育事业奉献的一生,培养测绘人才成为老人家毕生最大的心愿。
恩师一生崇尚严谨治学、注重员工能力培养;同时不忘关心关爱我的家庭。读博期间,我有幸结识妻子王帆。举行婚礼之际,宁老师和师母百忙之中亲临现场,并作为我的主婚人对我和王帆送出祝福,说我和王帆是男才女艺相结合(妻子是古筝演奏家)。每次到老师家拜访,总能得到宁老师和师母潘老师的热情接待,围坐一张小桌子,聊家常往事,谈昔日武测时光,论科学发展。临走时,我和爱人的小书包总能被师母装满零食坚果。老师因年事已高不爱活动,有一次我开车陪同老师和师母去银行办事,办完事后,特意陪同老师和师母特意去了趟东湖绿道散步,随行的还有高迎春老师和我妻子,依然记得那天天气格外的好,阳光明媚,走不多久,就热的脱下外套,老师靠在路旁的椅子上休息。
后来,我赴澳访学一年,期间得知老师因病住院,我嘱托妻子去看望。访学期间合作导师冯延明教授回国出差期间去看望恩师,回来说:宁老师一见到我就询问你的情况,对你特别关心。我顿时心中无限感动。回国后,我与妻子一大早去医院看望恩师,紧握恩师消瘦的双手,听到恩师微弱的言语,强忍悲痛。本想着开春后,再来看望老师,残酷的疫情肆虐武汉,年前短暂的探望竟成为我和恩师最后的永别!
恩师宁静致远、津津乐道、生知安行,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中国测绘教育事业。薪火相传,员工将牢记恩师教诲,砥砺前行。仰望星空,此致敬礼!
员工李彬,于武汉
2020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