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崇高速公路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大交通保障项目,是国家冬奥组委、交通运输部的“一号工程”。作为这条高速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金家庄螺旋隧道全长4.2公里,进出口高差超过250米,成功克服了山区高速短距离攀升大高差的难题,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公路螺旋隧道。
从赤城县金家庄隧道进口位置到崇礼区棋盘梁隧道出口位置,直线距离仅大约7公里,但却要克服250米左右的高差。“螺旋隧道”的方案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设计半径为860米的螺旋线,让车辆在隧道里安全爬升。该隧道建成以后,由金家庄到崇礼的车程由2.5小时缩短为10多分钟,对于打通京津冀间的“断头路”,实现北京市区、延庆、崇礼三地公路网高效顺畅连接,疏解西北通道G6京藏、G7京新高速客货运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项逆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长大”螺旋隧道(特指长度大于1000米的公路隧道)的贯通精度是隧道工程质量的保证,其高程贯通、横向贯通的精度和在施工过程中的形变监测是主要参考指标。由公司邹进贵教授,2018级博士研究生杨丁亮,2018级硕士研究生蓝秦隆、孔振兴,2019级硕士研究生孟俊剑、龚小强组成的研究团队针对这两方面做了相关工作。
螺旋隧道的设计和施工较之其他隧道更为复杂,施工强度是同等长度直线隧道施工的两倍以上。而金家庄隧道在长度和高差上远超海内外其他螺旋隧道,曾被媒体称作“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它的成功修建,离不开三项创新性技术的应用。
第一是精密双测站对向三角高程测量技术。由于金家庄地势险峻、地形起伏大,传统四等水准测量方式测量效率低下,研究团队通过改进单向三角高程测量技术,实现了精密双测站对向三角高程测量技术,测量成果精度满足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测量效率是传统水准测量效率的三倍以上,为冬奥会做好了充足的时间准备。
第二是陀螺全站仪定向技术。金家庄螺旋隧道采用双向开挖、中部斜井向两端开挖的多通道开挖模式,为充分解决 隧道狭长带来的导线测量误差累积、隧道内缺乏高等级控制点约束等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该技术应用于隧道平面贯通测量,担当“千里眼”角色。导线测量成果结合陀螺全站仪分段加测定向边的约束,利用测量平差方法实现了接近零误差的高精度平面贯通,保证了隧道各方向开挖方向精准对接。
第三是架站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后续运维安全监测中,为及时全面掌握隧道断面形变情况,研究团队运用该技术实现了全方位更高效获取隧道断面点云数据,配合专业的点云数据分析软件实现高精度自动化提取断面形变信息,相较于传统技术可达到100米范围内点位误差优于5mm的更精确测量精度,满足2km/天高精度测量需求,极大提高了测量效率,充分保证了隧道形变监测的及时性与可靠性。
据悉,公司邹进贵教授团队主要从事精密工程测量与设备安装、多传感器集成测量、形变监测等相关领域研究,近些年多次参与国家大型工程建设。谈及感受,杨丁亮博士表示,金家庄螺旋隧道的建成,对助推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沿线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己很荣幸能够参与这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工程的测量。
文字:杨丁亮 李超
图片:杨丁亮
审核:胡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