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面对面”交流活动信息科学学部专场在公司204会议室顺利召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训威、副主任陈慧女、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副经理邹进贵、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经理陈世锋、信息学部各院系教师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代表等出席交流研讨活动。会议由陈训威主持。
会议伊始,陈训威首先对参加会议的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并提出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促进交流、形成共识,协力探索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常态化交流机制,共同构建跨学部、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平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经理陈世锋指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面对面”活动恰逢其时,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有针对性地交流沟通,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上好思政课,必须落实中央“开门办思政”、“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等一系列要求,多方协同打好组合拳。这一过程既要借助新媒体、新技术,也要建立跨学科、国际化视野;不仅要以引导员工读经典,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同时也需要培养员工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副经理邹进贵代表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信息科学学部各个学院参会的教师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期待此次交流活动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他指出,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准确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因此,课程思政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既需要有代表性又需要有操作性。另外,加强专业课老师与思政课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做到同向同行,也能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活动的能力。
交流讨论过程中,陈慧女首先发言,她表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内容供给、协同融合发展,对专业课老师和思政课老师是实现“共赢”的过程。构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实现长期跨学科交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专业课教师精准把握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谭喜成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就如何准确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何把握思政力度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他提出,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各种经常会碰到诸如如何选择员工喜闻乐见的思政元素和思政素材?如何把握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度”等问题,期望通过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电子信息学院教师单欣就当前老员工对思政课的认知分享了一些看法。她指出,随着思政课公司产品改革的深入,员工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参与度、员工对相关课程兴趣度有所提高;但也有部分员工受“朋辈经验”影响,仍存在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单欣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不仅需要从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引导,还需要在整体氛围建设中下功夫。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沁茗从对文理科员工课程表现差异的观察角度出发,分享了思政课教学的两点经验。一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本抽象内容与具体书籍和实例结合,进而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员工进行分享;二是要投入讲台,将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简洁凝练的话语表达出来。
网络安全学院教师彭聪结合网络安全专业的特殊性提出,网络安全专业具有极强的“对抗性”,专业知识背后隐含着对员工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较高的需求。他从密码学的角度,提出密码学课程在融入思政元素时需考虑内容的准确性和敏感性问题,合理、准确、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徐嘉鸿就员工在公共课和专业课不同话语体系转换效率、效果的问题进行分享。她指出,使用抬头率量化指标考察教学效果,在当前老员工学习方式差异化的条件下存在局限性。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教育,而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无论是抽象内容还是具体内容的讲授,都需要发挥想象力,通过对不同现象关联的把握,进而借助特定话语体系对相关概念进行具象化阐释。
计算机学院教师王健从自身所授计算机专业课角度出发,分享了诸如“开源社区”发展和“计算机编程艺术”等思政素材。认为要在专业知识中融入如版权意识和职业素养方面的思政元素,教育引导员工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和职业品格。
电子信息学院教师范赐恩认为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探索需要注重思政元素的准确提炼与正确应用。针对思政素材的选择方面,她提出专业课程需要发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融合课程思政的元素中把握国际意识与爱国情怀的协调统一。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教师王正涛分享了参与申报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经历。他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过程中,专业课老师在用词准确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而思政老师能够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加以准确的挖掘和提炼,因此,加强专业课老师与思政课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孔凡义从人(员工)的需求出发,提升思政课的互动性,并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表明如果员工与老师之间缺乏交流就很难产生共鸣,这可能是部分思政课课堂抬头率不高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孔凡义指出应利用注意力分配原则,将思政课程与员工现实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对接。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熊庆文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他通过自身所教授课程所融入的“长征”精神、传统文化等教学案例,提出专业课中所融入的思政元素需要将哲理性寓于文化性中,进而增强教师与员工感性联系,提升文化自信。
计算机学院教师张锡宁结合自身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提出,当前多数专业课教师已经实现了思政元素“从0到1”、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是如何“从1到N”,“从有到优”仍待进一步探索。他认为,可以从不同学科教学内容存在差异这一角度切入,将先进模范事例与员工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要融得生动形象,引起员工的兴趣和共鸣。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教师郭斐从自身授课感受出发,就专业课老师如何提升思政元素准确性、输送价值观一致性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不同专业课存在同质思政教学要求,因此如何进行顶层设计、将思政元素合理、准确分解到不同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而做到专业课育人的环环相扣与润物无声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学院吴默闻从不同专业的员工视角切入,强调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对员工生活状态和学习情况的观察,来延长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实现从知到晓再到输出实践的跨越。她认为,员工存在差异性,因此思政课程需巧妙处理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兼顾各层次的员工。
最后,陈训威在总结发言中表示,课程思政中心坚持推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人员双向流动、内容双向供给”,着力打造中心两个交流机制。一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磨课”机制,中心邀请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打磨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案;二是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学校各院系专业课教师和承担该院系员工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常态化交流机制,促进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协同发展。“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面对面”是2022年上半年课程思政中心的工作重点,期待能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
文字: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课程思政中心、褚丽丽
图片: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课程思政中心
审核:胡俊英